一个班,75名学生,竟有45名男生花钱玩过手游。有些学生,还悄悄地用家长的手机,来买游戏装备。
专家建议,家长在使用便利的网络支付的同时,应加强管控和保护,以免孩子陷入“游戏消费陷阱”,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。
家长反映
孩子瞒家长用手机给手游充钱
贾女士的女儿晓敏(化名)今年11岁。近段时间,每天放学回家,晓敏写完作业后就缠着要手机玩。贾女士没在意,就由着女儿了。1日下午,贾女士和邻居闲聊时,邻居说自己女儿用话费买游戏道具,令人头疼。这引起了贾女士的注意,她发现自己手机上多了一款名为“开心消消乐”的手游,已经玩了800多关。
贾女士试着玩了玩,发现用话费可直接购买游戏中的风车币(一种游戏币),6元可买60个,用风车币能购买道具及游戏次数。
再三盘问下,晓敏才说,班上很多同学在玩,课余还常互相比着玩到了多少关。为了争第一,她和不少同学一样,瞒着家长用手机话费买风车币。
张先生也有类似遭遇。1日,张先生在家休息,儿子便拿着他的手机玩。晚上,张先生翻看手机时,发现微信有一笔转账记录,800元被转到了儿子账户上。
张先生急忙查看儿子手机并询问,这才发现小宇迷上了一款名为《全民超神》的手游。小宇还悄悄记下了张先生的微信支付密码,转的钱都用来购买游戏装备了。
事后,两位家长都拨打了游戏平台客服电话,但均被告知,平台无法辨认购买者是否为未成年人,且购买行为是有效的,不能退款。昨日上午,游戏平台客服人员对记者作了同样的解释。
记者调查
一个班一大半学生迷上手游
连日来,记者采访了城区多所初中和小学的学生,调查结果令人堪忧。
城区某中学初一班级共有75名学生,其中男生45人,几乎都花钱玩过手游,少则10元,多则上百。采访中,不少家长称孩子会玩手游。“女儿上幼儿园时,就会玩贪吃蛇了。”市民江女士说,做饭时为免女儿哭闹,她就会给她玩手机,结果女儿成了手机控,视力也下降了。
昨日,记者在手机中下载了“全民超神”和“开心消消乐”等,发现这些游戏充值门槛较低。
记者先试玩“开心消消乐”,点击右上角风车币图标后,页面弹出微信支付、话费及其他支付方式等画面,点击充值数额、确认后,无需密码即可充值;点击返回键,则出现“若不进行付费,将无法获得更多的应用体验,是否确认”字样。
“全民超神”游戏中,记者点击1元充值按钮,支付页面显示有微信支付、财付通支付及手机话费充值等方式。记者点击微信支付,便到达微信支付页面,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充值。手机话费充值更简单,进入页面后点击“发送短信”即可充值。
专家建议
家长要重视部门应监管
采访中,家长们对此很忧心。网吧禁入未成年人,但网上经营平台却不能直观地去辨别,没有相对完善的审核制度,一旦发生交易,难以证明是否由孩子独立完成,退款就成了难题。
湖北法正大律师事务所罗红伟律师介绍,根据文化部发布的《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》第二十条第一项规定,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,违反该规定的,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责令改正,并处30000元以下罚款。但如何证明是否由未成年人独自完成交易的难度较大,这也是让很多未成年人监护人成功维权难的关键。罗红伟表示,如果能加以证明,那么游戏运营商对游戏玩家身份审查不严,让未成年人一掷千金,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。
武汉大学社会学家尚重生表示,微信等网络支付方式确实给市民带来了快捷和便利,但频频发生的少年儿童陷入游戏“消费陷阱”的事件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。家长要严格限制孩子与电子产品的接触,切莫忽视保护和管控,保护孩子视力是其一,更为重要的是要防止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为手机控、游戏控,甚至沉湎于游戏而荒废学业。另外,相关部门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管,出台有效可行的方法完善审核等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