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虽然是一款使用RPGMAKER制作出来的独立游戏,但得益于出色的素质,还是迅速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并迅速商业化。在2011年GameSpot年度最佳游戏评选中,《去月球》力压《凯瑟琳》、《传送门2》等以剧情而著称的商业游戏大作,获得了年度最佳剧本奖,这是一项难能可贵的殊荣。
《去月球》在2012年9月8日发布到Steam上,之后又登陆OS X和Linux平台,如今它又出现在IOS的APPSTORE和安卓的各大游戏商城,且支持简体中文,各位玩家千万不要错过!
(#以下内容涉及到剧透,为了不影响各位读者朋友的游戏体验,建议先通关游戏后再进行阅读)
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
《去月球》讲述的是一个朴实而又感人的爱情故事,与一般的爱情题材剧本相比,游戏中没有多少刻意煽情的桥段,给玩家带来的更多是唏嘘感叹,而不是眼泪。
玩家所控制的男女主角——尼尔·沃茨博士(Dr. Nell Watts)和伊娃·罗莎莉恩博士(Dr. Eva Rosalene)来自于一家掌握了记忆移植技术的公司。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为垂死的病人提供临终关怀,通过改写并移植记忆的方式,让病人达成未竟的心愿。
尼尔博士和伊娃博士此次的客户是一位名叫约翰·威尔斯的老人,已经处于昏迷状态。两位博士通过一台特殊的仪器进入到约翰的记忆中,得知他的未竟心愿是“去月球”,但去月球的原因却不得而知。为了能顺利完成记忆移植,两位博士需要在约翰的记忆中寻找记忆碎片,并通过碎片进入更早年的记忆中,按照“老年→中年→青年→少年→童年”的顺序来追溯,最终找出“去月球”这个心愿的来由。
在追溯记忆的过程中,两位博士同时也见证了约翰与他的亡妻莉娃(River)的一生,两人在上学期间便相识相知,然后从恋爱一步步迈向婚姻殿堂并白头偕老。但莉娃自幼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(一种有交流障碍的自闭症),到中年后就愈发剧烈,终日沉默寡言并沉迷于制作折纸兔子,而且在罹患癌症后还放弃治疗,要求约翰把钱用在过去的承诺上——在灯塔悬崖边修建一座别墅。面对病症如此严重的莉娃,约翰虽然婚姻生活很痛苦,但却始终不离不弃,一直陪伴到她的最后一刻。
两位博士不禁为约翰那苦涩而又伟大的爱情所动容,这种将一生都投入到单方面付出的爱情,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。但他们同时也发现,约翰在一生中从未对太空和月球表达出一丝一毫的兴趣,那为何在临终前抱有“去月球”的强烈愿望呢?两人试图在约翰幼年的记忆中植入一些对太空和月球的宣传,但都宣告“洗脑”失败。意外之中,尼尔博士发现约翰在年幼时曾服用过大量“β阻滞剂”,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具有失忆的副作用,但对于年幼的约翰来说显然没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能,那服用药物就是为了封闭某段记忆。
在这个线索的帮助下,两位博士又找到了一个获取记忆碎片的方法,冒着一定的危险潜入到了被封闭的记忆中。原来,约翰还有个双胞胎哥哥名叫乔伊,他在幼年时在车祸中丧生,而肇事司机正是他母亲本人。原本就偏爱乔伊的母亲无法接受这个事实,就通过让约翰服用“β阻滞剂”的方式来忘掉这惨剧和乔伊的存在。更有甚者,母亲还有意无意把约翰朝着乔伊的方向去培养,不仅平时用“乔伊”作为小名来呼唤约翰,而且还让约翰养成了爱吃腌制橄榄和看《变形战士》的习惯——这些都是乔伊的最爱,也是约翰曾经最反感的事物。
对于约翰而言,最悲剧的事情还不是作为乔伊的傀儡生活了一辈子,而是忘记了他和莉娃的真情。原来约翰和莉娃在上学之前就已经相遇,眺望着远处的灯塔并赏月谈心,并在道别时留下了“年年今日都在这里见面,如果没见面就在月球相见”的承诺。但遗憾的是,约翰因为服用了β阻滞剂的原因,不但忘记了与莉娃这次相遇,也忘记了“在月球相见”的承诺;而对于自幼自闭的莉娃来说,约翰可以说是照亮她内心世界的唯一明灯,当她发现约翰忘记了那段美好的回忆后,就希望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唤醒约翰——这也是莉娃一系列古怪行为的缘由。两位博士到此终于明白,莉娃也一直在为两人的爱情默默付出,但却没能等来真正的约翰,但约翰在弥留之际隐约能记起“去月球”的心愿,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。
考虑到约翰只剩下最后一口气,伊娃博士没有时间去做周密考虑,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。她改写了约翰的记忆,让乔伊不再因车祸身亡,让约翰不必再服用β阻滞剂封锁记忆,从而记起和莉娃的初次相遇。另一方面,她让约翰和莉娃在青少年一直没能相遇,使得约翰为了完成那个“在月球相见”的诺言,立志投身于航天事业,并最终入选NASA(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),以宇航员的身份来实现“去月球”的心愿。
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,当约翰最终通过宇航员资格的入选时,莉娃竟然也奇迹般的出现在NASA,并同样获得了宇航员资格,两人终于能够以宇航员的身份,实现那个“去月球”的承诺和心愿了。在虚拟的记忆世界中,约翰和莉娃在航天飞机上手牵手,一起驶向月球时,病床上的约翰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,在幸福和满足中停止了心跳。
出色的伏笔和人物塑造
《去月球》这个故事单看起来,虽然优秀和感人,但好像还达不到玩家口碑中的那“一代神作”的程度,也不足以获得2011年GameSpot的“年度最佳剧本奖”。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来说,“两小无猜→一方失忆→另一方牺牲自己→找回记忆和爱情”这个套路算不上特别新颖;而作为一个科幻故事,游戏中对“记忆移植和改写”的规则描述,硬挑的话还是能挑出一些瑕疵。但作者之所以能把一个略显普通的故事框架编写成神剧本,靠的是出色的伏笔和人物塑造,作者的写作功力可见一斑。
游戏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回顾约翰的一生,从约翰的暮年一直追溯到童年,这期间埋下了无数谜团和伏笔,等待着玩家去一一揭开。举个例子来说,开篇时地下室那堆积如山的折纸兔子,给玩家留下了诡异甚至略微恐怖的强烈印象;而莉娃为什么要穷尽后半生精力制作这些纸兔子,也引起了玩家的极大兴趣。纸兔子作为伏笔,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,寄宿着某人的灵魂?暗示着某种密码?抑或是完成某种神秘仪式的步骤?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猜测。
这个悬念的答案,其实只是这些兔子为了让约翰回忆起童年相遇的经历,因为当时他们赏月时,就把月亮和周围星星的图案组成了一只兔子,对于被吊起胃口的玩家来说,这个答案略显平淡,但也在可接受范围内。试想一下,如果作者一开始告诉玩家这个兔子的来历,然后再交代莉娃用折兔子的方式来试图唤醒约翰,效果肯定就差远了。类似的伏笔还有很多,比如造型丑陋诡异的鸭嘴兽、味道古怪的腌制橄榄,甚至是那个“去月球”的心愿,其实都是按照这种套路来展开的,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除了伏笔之外,游戏中的人物塑造也同样令人称道。由于游戏的场景和文本有限,没有在各个人物身上投入大量笔墨去描写,但作者还是能够通过关键性的台词和事件,将每个人物都描写得活灵活现。虽然游戏画面比较简陋,但因为人物生动,所以并不影响故事的感染力,玩家有种看电影甚至是置身于其中的感觉。相反,很多商业游戏虽然有着逼真的画面,但反而在人物刻画上有所欠缺,甚至要依赖官方设定集和玩家脑补的方式来完善人物性格。如果玩家进行对比的话,不难发现《去月球》的高明之处。
见仁见智的爱情观
客观来说,由于作者高瞰在创作《去月球》时才二十出头(真是令人钦佩的天才少年),所以在这个故事带有强烈的青年人的印记。如果把其中的爱情观,拿来和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相比的话,显然是不公平的。不过即便放在文学层面,《去月球》依然可圈可点。《去月球》所讲述的爱情故事,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呢?究竟是赞美还是讽刺?每个玩家都可能得出自己的理解,而作者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。这剧本能够让玩家进行思考、交流甚至争论,说明它已经深入人心。
在现实中,约翰和莉娃的婚姻生活显然不够美满——莉娃直到去世都没能等来约翰的理解和承诺,也没能获得她心目中的那份理想而又纯粹的爱情;而约翰这一生则是靠着“婚姻的责任”去维持,他毫无疑问地把莉娃当作精神病患者,甚至还有可能怀疑莉娃是否还对他保留着爱情。两人的一生就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度过,在临终时他们会感到幸福吗?他们之间能够称得上是爱情吗?
在虚拟的记忆移植中,尼尔博士和伊娃博士对是否删除掉莉娃的记忆,产生了很大的分歧,这相信也是两种玩家意见的代表。尼尔博士认为,虽然两人的婚姻生活不算美满,但莉娃留给约翰的记忆毕竟是真实的,无论如何也要胜过“去月球”那个虚妄的临终愿望;而伊娃的态度也很明确,虚假但美好的记忆才是最好的临终关怀,对于濒死的人来说,这份记忆的真伪已经不重要了。
在游戏的最后一个场面,也就是约翰和莉娃在航天飞机上手牵手驶向月球的那一幕,玩家不仅迸发了泪腺,而且也在拷问自己的内心:
如果我是约翰,这份看似美好的虚假记忆,真的是我需要的吗?所谓的临终关怀,从某种意义来说其实是一种欺骗,我能接受这份“善意的谎言”吗?
如果我不得不接受一个虚假的移植记忆,那我是希望和莉娃一起奔赴月球,实现儿时的诺言;还是希望能在莉娃弥留之际告诉她我恢复了记忆,让她在没有遗憾地走过最后一段路呢?
如果我是莉娃,我爱的是哪个约翰呢?是与我童年相遇,许下一生诺言的青梅竹马,还是虽然失忆,但不离不弃照顾我一生的老伴儿呢?
当我身患癌症时,我是选择燃尽生命中的最后一丝光亮,去唤醒约翰的童年记忆;还是与病魔抗争,努力活下来陪伴着约翰终老,用来回报他这么多年的付出呢?